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《哪里变了》
教学目标:
1,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。
2,运用比较的方法,感知空间,数量的变化。
3,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,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变化。
4,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,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、逻辑性。
5,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。
教学准备:
教具:新增加玩具若干种,活动室桌椅,玩具柜等摆设有所变化。
学具:幼儿活动材料“数学”第一页“哪里变了”,笔。
教学过程:
一,教室变了。
1,开学了,我们的活动室变了,换了一个新的教室,你们有什么感觉?
能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吗?(幼儿自由回答)喜欢吗?为什么?
2,引导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, 发现活动室里黑板,座位排放方向,位置的改变。
3,请你说说,怎样放更好?
二,活动室里的玩具变了。
1,活动室里的玩具也有新变化,请你们把新玩具找出来,数一数多了几种。
2,教师呈现其中一种新玩具(数量为10个),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目测玩具的数量,并说出总数。
3,你是用什么方法快速数玩具的?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。
4,如果改变玩具的摆放方式,是不是能更快地数出总数?
5,幼儿将数量为10个的玩具按某种方法摆放,并学习快速数出总数。如2个2个放在一起数,或5个一堆数。
6,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,改变新玩具的排列顺序,请幼儿说说与原来相比哪里变了。
7,再次变换新玩具的排列顺序,引导幼儿说出哪里变了,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和判断方法。
三,哪里变了。
1,幼儿翻开活动材料“数学”第一页“哪里变了”,引导幼儿仔细观察,说说上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。
2,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不同的?引导幼儿上下对应看。
3,一共有几个地方变了?请幼儿将第二幅图中有变化的地方圈出来。
4,说说这些不同点。
活动反思:
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《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》的研究以来,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,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"做中学"的教育理念,多元化、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。"变了变了"主题活动,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,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,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。但我认为,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,不一定是最适用的。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?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.全过程外,还要通过游戏、图片、音乐、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,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。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,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,发言积极踊跃,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,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,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。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:
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,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(木耳、茶)入手;
二是幼儿亲手验证,感受变化,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;
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。
文档为doc格式